1. Home
  2. »
  3. 國際新聞
  4. »
  5. 香港高才通计划欲“抢...

香港高才通计划欲“抢人才” “高才”入港后却一职难求

“我希望在亚洲发展,香港给予我这个机会,而且香港是国际大都会,所以我有兴趣留在这里,”来自法国的Stephane透过交换生计划在香港城市大学完成信息科技学系的学士课程,符合“高才通”计划的申请资格,因此他在毕业后留在香港,希望能在香港继续发展。

然而在向20多家公司提出申请后,却一份工作都没有找到,令他感到十分沮丧。

“找工作确实不容易,或许要寄望有雇主愿意尝试一些特别人选吧,”他感慨地告诉美国之音。

高才通招才有道

自从香港实施国安法,尤其是对抗议者进行残酷的大规模镇压后,香港人才开始大量外流。特别是在及英国政府放宽英国国民(海外)护照持有人的移居、就业及就学资格的刺激下,数以十万计香港人在最近4年选择离开香港,往外地发展。

为了补救人才大量外流对经济造成的破坏,香港政府在2022年设立“高端人才通行证计划”,简称“高才通”,希望藉此从非香港人才市场上“抢人才”来填补空缺。

高才通的申请资格分为三类,分别是“前一年全年收入达250万港元”、“在合资格大学取得学士学位,并于前五年之内累积至少三年工作经验”及“在非香港合资格大学取得学士学位,少于三年工作经验”。为了扩大招才范围,香港政府特首李家超在今年10月发表的新的“施政报告”中宣布,在高才通计划中增加4所英国及美国艺术及设计专业的大学,以及9所中国大陆学府成为“合资格大学”,合共198所大学符合资格。李家超说,香港欢迎更多的中国大陆人来港,目标是到 2046 年接纳超过100万内地人,以抵消出生率下降和人才外流的影响。

根据香港政府官方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30日,共收到100,972个合资格人士申请,当中有81,463人获批,远超政府当局预计的每年批准3.5万个申请,而且其中的66,109个获批个案已经入境。当中符合“前一年全年收入达250万港元”的申请人士中,有20,919个申请获批,当中18,100位人士已经入境。香港政府表示,这些透过高才通计划到香港就业的人士,入息中位数达5万港元月薪,预计为香港带来340亿港元的直接经济贡献,相当于香港的本地生产总值约1.2%。

高才们求职路不通

不过在这些漂亮的数字背后,香港政府却在另一边厢公布残酷的现实数据。劳工及福利局去年11月,向当时透过高才通签证抵港逾半年的5000名申请及家属进行问卷调查,却发现只有54%受访者表示“已就业”,“已定居香港”的受访者竟只有43%。

《南华早报》援引一位毕业于墨尔本和悉尼的大学,今年7月满怀希望地来到香港的23 岁深圳人基拉·熊(Kira Xiong)的话说:“我感到很困惑。政府邀请了我们,但现在我们到了香港,却感觉受到了不那么热情的欢迎。”

基拉·熊持有香港高才通计划的两年签证,希望能找到一份金融工作。但是在花了近三个月的时间发送了100多份简历、降低了薪资预期后,才找到一份与专业无关的的行政工作。

24 岁的剑桥经济学毕业生彼得·张(Peter Zhang)也有类似的经历。他去年按照高才通计划进入香港后,就不断地发送简历求职,整整经过六个月,才于3月获得了初级金融分析师的职位。

香港民间团体“香港高才通人才服务协会”和“香港教育工作者联会”在今年7月就携子女来港生活人才家庭具体情况进行调查,发现当中有71.5%为高才通人士,但其中21.6%的人表示尚未找到工作。

雇主只按需要限量招才

对于雇主来说,高才通计划确实为他们提供更多人才的选择,不过到底是否因此找到合适人才,却还是充满问号。在中国内地和香港均设有办事处,担任物流公司东主的张坚云,坦言若非业务特殊需要,是不会特别为外来人才打开方便之门。他表示过往为了希望开拓印度市场,所以特意从当地聘请人才到香港办公室上班。可是张坚云在这些印度籍人士上班两个月后,才发现这次招聘无法达到自己的期望,于是还没过三个月试用期便将对方辞退,至此没有聘请非本地人士,无论是香港还是内地的办公室,都只是聘用当地员工。

经营跨国信息科技公司的林晓东,也有聘请来自中国大陆、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的员工,他认为招聘人才始终还是视乎公司需要为主,国籍绝对是次要考虑条件。林晓东告诉美国之音:“我们的公司有经营小红书和抖音的广告,所以聘请内地员工是因为他们熟悉市场需要。坦白说我们跟他相处之后,发现彼此间的文化差异确实有落差,不过正因如此,才需要他为我们扩展在大陆的业务。相反如果我们的业务是要熟悉Facebook,国内人士根本不会用,就不适合了。另外我也需要聘请需要创意开发的职位,所以聘请精通英文,又能够应付跨国企业的需要,不同种族的人反而更胜任。”

成效不彰连亲政府人士也批评

香港学者认为,若外地专才能透过在香港就学建立社会联系,对寻找工作会有更大帮助 (美国之音)


香港学者认为,若外地专才能透过在香港就学建立社会联系,对寻找工作会有更大帮助 (美国之音)

不过高才通计划所接受的申请当中,来自中国大陆的申请者超过95%,真正外籍人士的申请比例甚至低于以往的“一般就业政策”时期。加上超过两成申请获批人士竟然还没能找到工作,于是连目前已经完全被亲政府人士垄断的立法会,也有不少议员对高才通计划成效提出质疑。选委界议员林振升指出,根本没有太多外国人来香港工作,而申请者获批后实际上有否到香港也不知道。另一选委界议员洪雯早前在中共三中全会时,更指出香港政府在这项“抢人才”计划上根本没对症下药,只在金融和商贸招揽到人才,但这两个领域根本不缺本地人才,自然令外地人才难以找到合适工作。

香港中文大学未来城市研究所副主席许桢,认为“高才通”这名词本身已有误导成份,他们在香港的竞争力根本没有明显优势。他表示:“他们的学历在香港就业市场来说不算非常突出,而且连在资历上都比以往各种专才计划的人士,甚至在本地大学毕业的大陆学生更浅。而且他们没有在香港居住和就学经验,连社会联系都不强。一般求职行为除了学历,社会联系非常重要,社会联系薄弱令他们的求职时间相对较长。”

不过另一方面,许桢认为随着高才通实行计划行之经年,不合适的“人才”申请可能会愈来愈少,找不到工作的人才比率也会愈来愈低。而且香港的普遍入职薪金数字只低于美国及新加坡,税率则远比两地为低,所以许桢相信香港对于外地人才来说仍有一定吸引力。从另一方面来说,就算这批高才通人士在香港找不到工作,由于他们的家境相对富裕,所以一般来说可以逗留在香港找工作的时间相对较长,从消费角度来说,也可说是对香港带来好处。

Visits: IP:3.145.44.192
Spread the love
  •  
  •  
  •  
  •  
  •  
  •  
  •  
  •  
  •  
  •  
  •  
  •  
  •  
  •  
  •  
  •  
  •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Left Menu IconEng | 中文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