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Home
  2. »
  3. 國際新聞
  4. »
  5. 秋季广交会开幕 分析:热...

秋季广交会开幕 分析:热闹场面难掩中国经济疲软

第136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简称广交会)星期二(10月15日)于广州登场,据中国官媒报道,本届广交会吸引到来自203个国家的25万家境外采购商与会,人数创历史新高,场面也相当热闹。不过,分析人士认为,中国制造业收到欧美先进国家的订单持续减少,出口放缓的趋势恐难靠这样的展会就能扭转势。

每年春夏各举办一次的广交会,素有“中国外贸风向标”之称,据官媒《人民日报》报道,本届广交会自10月15日至11月4日分三期举行,分别聚焦先进制造、质量居家和美好生活等题材。

广交会吸引25万采购商 欧美仅占12.5%

报道称,本次线下参展企业比去年新增近800家,总计超过3万家,其中工业机器人、智能制造生产线等展区就占了近400家企业、超过1500个展位,有许多人型机器人、无人驾驶产品是首次亮相。

另据《人民网》统计,本届广交会吸引到逾200个国家的境外采购商近25万人观展,更是创历史新高。其中,来自“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的采购商占75.7%;金砖国家占20%;中东国家占13.4%,曾经是中国出口最大买家的欧美国家,则以12.5%的占比,敬陪末座。

回顾一年前的秋季广交会,据《财新网》当时报道指出,相较于欧美采购商持续减少,“一带一路”国家采购商观展人数则同比增长近七成,占所有观展采购商的比重已达64%,时隔一年,此占比再走升。

星期二开幕日当晚,一位来自深圳的参展商“@BOSS谭.外贸SHOW”也观察到此一趋势,他在抖音发布视频说,一天下来,他在自己的摊位前“完全没见到美国人,欧洲人只有一两个”,剩下的全是俄罗斯、印度和中东人。

他还说,今年的采购商“发达国家少、发展中国家不少”,且对价格敏感,让他这种走“高质高价”精品路线的参展商很吃力,因此,他奉劝没赶上参展热潮的厂商,也无须沮丧。

中国9月出口年增率2.4% 低于外界预期

第一线参展商感受到外销冷的征兆其来有自,因为广交会开幕前一天,中国海关总署公布的出口数据就不尽理想,据统计,中国9月出口仅年增2.4%,远低于8月的8.7%增速,也是4月以来的新低增速。与此同时,进口也仅年增0.3%,低于8月的0.5%增速,也远低于经济学家的预测。

对此,海关总署副署长王令浚归咎为国际主要经济体的增长动能不足,及部分国家频繁对中国产品采贸易限制措施所致,但他强调,这是“短期、正常数据波动”,中国仍有信心实现外贸全年质升量稳的目标。

不过,从广交会反映的现况,分析人士普遍对中国的外贸前景不乐观。

台湾致理科技大学国际贸易系副教授张弘远分析,明年上半年的国际局势仍充满不确定性,因此,各国厂商在采购上,都谨慎下单;其次,11月初的美国大选结果恐影响未来美中贸易的走势。此外,中国近期为了刺激消费,不断出台宽松的货币政策,猛印钞的结果势必冲击人民币汇率,因此,外国采购商坐等人民币贬值后再下单,届时报价更低。

张弘远说,据他所知,不少台湾厂商本不打算出席秋季广交会,但中共9月底一反之前的消极,频频出台刺激政策,释出官方拉抬经济的积极信号,才引起他们的好奇,决定去参观走看,但也不会急着下单。

张弘远告诉美国之音:“它(中共)的政策来得太晚了 如果早两个月的话,说不定我们(台湾厂商)就会去捡便宜,所以这一波厂商多数是观望,看中国大陆有没有什么新产品,报价有没有比之前更低,再去东南亚或者印度询价。”

中国出口转往“一带一路”国家

张弘远说,德、法两国都面临通膨困境下,欧洲经济不景气已相当明显,对中国购买的力道自然放缓,而美中贸易战方兴未艾,美国一再对中国设下贸易壁垒﹐迫使中国只能转向“一带一路”的低价市场,薄利出口求生存。

但他说,这些出口市场中,除以重工业为主的俄罗斯可以吸纳中国的轻工业产品形成互补外,其他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并不乐见中国货低价倾销,损及各国境内的产业。

在台北的国防安全研究院中共政军与作战概念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梁书瑗也说,广交会客商结构调整并不利于中国出口的整体表现,因为从中东国家、金砖国家到“一带一路”共建国,购买力都远低于欧美国家,对中国出口的贡献有限。

欧美供应链“短链化”影响中国出口

梁书瑗说,种种数据看来,中国的经济前景不容乐观,例如,9月底公布的“财新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9.3,不仅重回荣枯线以下,也创下去年8月以来的新低,而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9月制造业PMI则为49.8,虽是5月以来的新高,但也是连续五个月处于收缩区间。

她说,雪上加霜的是,很多业者哭诉拿不到到新订单,一旦消化完手边的订单后,未来一季的展望可能更加恶化。

中国电动车可能是少数表现亮眼的产业之一,尤其今年上半年出口畅旺。不过,欧盟本月刚宣布,将对中国电动车加征35%的关税,若获得欧盟执委会通过,恐再重挫中国外贸,因此车商传出都赶在各国加税前尽快出货。

梁书瑗说,面对美中贸易战和欧洲加征关税,不少中国厂商已将产线外移至越南等其他国家,以规避高关税,就连汽车大厂广汽集团(GAC)也传出将在欧洲设厂。她说,随着欧美国家偏好“短链化”的趋势,亦即供应链贴近终端市场,“中国制造”的概念也面临质变。

梁书瑗告诉美国之音:“很多(销往欧美)商品的供应链都呈现短链化,所以,中国从出口成品,可能就变半成品,以后在某些产业上就不会是主要的生产基地,(产线)可能靠近欧洲或者美国区域。”

李恒青:“中国制造”淡出美国商场货架

美国“信息与战略研究所”经济学者李恒青则指出,从美国市场的零售端也可看出,中国外贸正历经“供应链重组”的转变。

他说,在美贩卖的各类小商品过去清一色都是“中国制造”,但现在产地多来自越南、印度尼西亚或马来西亚等国,逛百货公司时也看许多印度样式的服装,都是过去少见的现象。

李恒青告诉美国之音:“(美国)采购的方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全球)供应链确实在重组,而且现在已经基本上固定化。一个(去中国化)产业链建起来很不容易,但是一旦建成了,想把它打破也是不容易的。”

李恒青分析,学界一般预估,产业链转移约需两年时间,中国出口已流失近两年,因此,欧美供应链“去中国化”已成形,绝非中国官员形容的这只是“短期影响”。

分析:出口影响中国经济有限,但是“面子问题”

不过,在台南的南台科技大学财金系助理教授朱岳中认为,拉动中国经济的“三架马车”中,出口占比已逐年下降,且低于投资和内需消费,因此,出口疲软对中国经济的实质影响比往年小。

然而就大国外交的角度而言,出口代表中国重要的“面子问题”,所以就算受制于人,中共当局仍会尽力推动。

朱岳中告诉美国之音:“它(中国)现在极力拉拢第三世界国家,(但)大家也看在眼里,如果你(中国)今天在全世界失去了地位,那我(第三世界国家)为什么要往你这边靠,不去找欧洲、美国?所以这对中国来说是一个面子问题,国际地位的问题。”

Visits: IP:3.135.205.129
Spread the love
  •  
  •  
  •  
  •  
  •  
  •  
  •  
  •  
  •  
  •  
  •  
  •  
  •  
  •  
  •  
  •  
  •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Left Menu IconEng | 中文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