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Home
  2. »
  3. 國際新聞
  4. »
  5. 专家:未确定谁是可信...

专家:未确定谁是可信任交流对象前北京将维持对台北的强硬姿态

自台湾总统赖清德上任后,台海两岸关系的发展比以往日趋严峻,中国对台湾采取的一系列施压作为尤其使台海前景更加黯淡。有学者分析说,面对台湾大选后的新政局,北京正在评估究竟能与哪些人交流,在没有找到能信任的政治人物前,“摆出强硬姿态”应该是中国对台湾短期内不变的方向。

中国最高人民法院、国安部及司法部等机构6月21日发布《关于依法惩治‘台独’顽固分子分裂国家、煽动分裂国家犯罪的意见》,明确定义2005年《反分裂国家法》及刑法等相关法规追究北京所说的“台独分子”的规范,包括可对犯行“特别恶劣”者处以死刑。被简称为“22条意见”的新规定一公开,不仅引发台湾及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国际人权组织也批评这是一种压制言论自由和基本人权的作为。

国际人权组织–人权观察7月4日发布的声明说,中国发布惩治台独分子新规定的做法,目的是要进一步恫吓台湾人民,这些规定“也鲜明的提醒人们,中国政府常态性地威胁台湾及其2300万居民,并且在扩大它咄咄逼人作为,以压制他们的基本自由。

中国新规定控制人民自由

声明提到,新规定将任何涉及台湾独立的事情定义为犯罪行为,包括建立台独分裂组织、推动台湾加入国际组织,以及在教育、文化、历史或新闻媒体等领域偏离中国对台湾的叙事等,“包含了对那些躲避审判者没有追诉期限、也可以缺席审判的威胁,”声明提到,这些规定并没有区分台湾及外国公民。

“新的法律规定是中国政府跨境控制人民言论自由的最新努力。所有人都有基本权利和自由,包括那些相信或推动台湾独立的人,”声明说。

影响两岸人民交流

台湾政府指称中国以“22条意见”加大对台湾法律战,呼吁民众不要受其威胁恫吓,也批评此举严重影响两岸人民交流,无助两岸关系。台湾陆委会还在6月27日将台湾民众前往中国大陆的旅游警示提升到“避免非必要旅行”的“橙色”,与香港、澳门同样级别。

不过中国国台办指责台湾政府“罔顾事实,恶意抹黑”有关司法文件,并借由提升旅游警示进行政治操弄,破坏两岸关系发展。

对此,美国密歇根州奥克兰大学大众传播学系副教授苏巧宁告诉美国之音(VOA),事实上不仅是台湾的陆委会将民众到大陆的旅游警示提升到橙色,加拿大、澳大利亚、美国及韩国等其他国家,也纷纷提醒公民前往中国时必须更加注意。

“可见这一系列颁布的法令,赋予中国各级官员可以恣意调查、没收、拘捕各国人民的权力,让各国都非常担忧,” 苏乔宁在给美国之音的电邮中说。

台湾人对北京更有戒心

她说,对台湾人民而言,中国一系列法令“当然有高度恐吓意味,希望可以驯化、裂解所谓的顽固台独分子,改变其立场,所以北京方面用非常的模糊语言,期待达成最大的威吓效果”,不过她认为,这样的做法可能也会让台湾的温和派对北京产生戒心。

苏巧宁指出,今年2月台湾的国立政治大学选举研究中心公布的民调显示,超过六成以上的台湾民众希望暂时维持现状或永远维持现状,“而这样的认同,在北京颁布的新法认定之下,可能就已经构成主张‘台独’,需要被惩戒。”

她也提到,在这种情形下未来台湾人前往中国旅游、工作或投资时,“可预期会付出更高的身心代价,更无法确保自身安全,因此可能产生危邦不入的连锁效应。”

北京针对民进党及其支持者

美国德州山姆·休斯敦州立大学政治系副教授翁履中在接受美国之音电邮采访时说,北京现在对台湾的作为 “就是对台湾民进党政府完全不假辞色,所谓惩治台独顽固分子,就是针对民进党和民进党的支持者而来”,这种做法基本上也符合包括他在内的许多人的预期。

“北京的思考,是要找到方式,让40%的民进党支持者感到不方便,甚至担心”。

“40%的民进党支持者”指的是民进党总统赖清德在1月总统大选时得到的票数比例。

“所以,他们在言谈中对于台独人士的态度会非常强硬,中国海警对于台湾船只也不愿再给方便……而且几乎没有打算要讨论未来的官方交流空间,”他说,事实是台湾渔船越界被中国海警登检扣押,但相较于相隔几天发生台湾渔船在日本也越界被日方登检扣押一事,他认为台湾政府的“态度显然不同”。

尽管奥克兰大学的苏巧宁教授提到,民调显示台湾多数人希望台海维持现状,但翁履中说,北京在关于“22条意见”的说法中强调台独分子“只是少数人”,其原因就是要让台湾内部不同立场的民众出现相互批评,进而产生更多矛盾,因为这种做法也会让不同立场的人有不同解读。

“支持民进党的朋友会认为中共必然是基于统战目的,用这个策略分化台湾,但认为‘民进党过分操作抗中,逢中必反没有必要’的民众,就会认为中共只是不能接受台独,”他说。

两岸无沟通管道更棘手

现在两岸之间的问题之所以难解,翁履中认为,“正是因为现在两岸失去了沟通管道,更没人知道北京真正的思维逻辑”,所以出现大家只能基于各自立场去猜测北京的情况,而这也是棘手之处。

他说,由于如今国民党中央与国民党新生代在国会的政治人物“似乎并没有一致的认知”,所以北京也在重新评估,究竟可以跟台湾的哪些人交流。

“尤其是新生代的政治人物和学者专家,对北京来说,没有信任之前,摆出强硬姿态应该是短期不变的方向!”他说。

面对台北与北京之间越来越恶化的关系,国际社会对台海可能发生危机的担忧有增无减,近来包括美国学者葛来仪(Bonnie Glaser)及林洋(Bonny Lin)都建议美国鼓励两岸建立秘密沟通管道进行对话。

中国施压升温两岸难交流

美国之音问奥克兰大学的苏巧宁教授是否认为这个建议可行。

她说,民进党政府从蔡英文总统到赖清德总统都有意愿在对等尊严的前提下与中国沟通,但近几年来中国不断升高对台湾的恫吓,让这种交流难以实现。

“而此刻,台湾更有若干政党积极访中,以代理人之姿向台湾民众传递对中国有利的讯息,北京也乐于利用这样的政党竞争,来分化台湾社会,弱化台湾民主,因此我认为短期内要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还是相当困难,”她说。

山姆·休斯敦大学的翁履中教授则表示,要应对中国的压力,寻求台海两岸的沟通方式是必要的,所以“葛来仪她们给的建议原则上是对的,但是,问题在于,谁可以扮演桥梁?”

翁履中说,台湾的学者在民进党和国民党两党对立情况下,过去几年出现的情况是,支持民进党的学界人士本来或许属性接近中立理性,但几年后都“在政治氛围影响之下,朝政治光谱的极端前进”,也因此对北京而言,原本他们愿意对话的对象也不再有兴趣接触。

美学者发文或另有用意

翁履中提到的例子是曾在蔡英文政府内担任国安局局长及陆委会主委的台湾大学教授陈明通。

他说,陈明通原来是中方认为绿营中相对理性的学者,但进入政府后,“理性中立不为君王唱赞歌很难维持在政府和绿营中的地位”,这也导致陈明通发言更加强硬,“现在当然已经不再是北京愿意交流的对象。”

翁履中说,他不认为葛来仪等学者没看出民进党的困境。他的分析是,这些美国学者发表文章的用意是要求民进党,并提醒赖清德总统要“谨言慎行”,并纳入“更温和路线”的学者专家,“至少形象上不要是非独不可的人士作为接触的代表。”

他说,如果赖清德不愿接受这种谏言,那么葛来仪代表的华盛顿“知台派”可能会对民进党的评价开始出现转变,虽然不见得会转为支持台湾的在野阵营,“但会更愿意多与在野的潜力人物接触,借此掌握未来台湾的政情。”

Visits: IP:3.145.186.132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Left Menu IconEng | 中文
導航